News
距離2020年現已行程過半,黑臭水體治理似乎到了中期“復盤”的關鍵時刻,在雷厲風行的上半場結束之后,下半場該路向何方,如何按時完成治理任務,交出真正讓公眾滿意的答卷,如何實現長治久清,成為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公眾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歷時兩個月,黑臭水體治理的**輪大考接近尾聲,結果不容樂觀: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等施治短板凸顯,消極作為、急功近利、數據造假等管理問題曝光,這些無不集中而“生動”地折射出現階段黑臭水體治理所面臨的多重困境。距離2020年現已行程過半,黑臭水體治理似乎到了中期“復盤”的關鍵時刻,在雷厲風行的上半場結束之后,下半場該路向何方,如何按時完成治理任務,交出真正讓公眾滿意的答卷,如何實現長治久清,成為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公眾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在此背景下,6月20日,E20環境平臺、河海大學環境學院、中宜E20環境醫院聯合主辦了以“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如何實現系統化、生態化、智慧化”為主題的第十七期水業技術沙龍,暨“環境醫院系列施治沙龍期”。
沙龍現場
作為環境醫院**期施治沙龍,本屆沙龍從關乎人民福祉但堪稱“頑疾”的黑臭水體治理切入,正式拉開環境醫院系統診斷、解決復雜環境問題的序幕。沙龍特別邀請了江蘇省住建廳、政府研究室、太湖辦、環保廳水處、南京市水務局等地方政府領導,河海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德國生態工程協會等國內外學者,以及無錫國聯、蘇交科、蘇州德華生態等企業代表參會(具體參會名單請見文末附錄)。現場,與會嘉賓從政、產、學等多方視角,圍繞管理者如何找到差異化、高質量的解決方案,縣鎮的黑臭水體治理解決之道,以及黑臭水體治理如何確保效果不反彈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并達成了幾點共識。沙龍由E20**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主持,河海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王沛芳發表致辭。
E20**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主持沙龍
河海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王沛芳致辭
開場,E20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立章發表引導發言,他表示,黑臭水體治理上接政府、下接人民,是一項民生工程。**輪大考過后,眾多城市淪陷,暴露出管理層面和治理層面的一些問題,整體結果不容樂觀,同時也帶來了社會各界心態、事態和情態的變化。后督察時代,需要把脈問題,再看未來。
王立章 E20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
作為此次帶隊前往浙江督察的地方管理人員,江蘇省住建廳城建處副處長何伶俊認為,從政府、社會到公眾,這一輪黑臭水體整治力度空前。一方面,國家劃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地方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必須要快馬加鞭加油干。另一面,黑臭水體治理是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現實情況來看,多年的城市化進程中所積累的城市建設不合理、基礎設施不匹配、黑臭水體成因復雜等歷史欠賬需要時間周期去系統考量和一一解決,地方政府需要在剛性的任務時間表和繁瑣的具體工作之間找到合理的管理實施路徑。
何伶俊 江蘇省住建廳城建處副處長
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污水資源化與低碳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操家順對此表示認同,他在主旨演講中表示,黑臭水體治理缺乏規劃約束機制,“九龍治水”、建管分離等問題依然存在。對此,何伶俊還特別提到了工作重心過于下移的問題,“責任層層分解,基層單位重擔壓身,能力卻跟不上,造成黑臭水體的系統工程被肢解,管理效果也未必好”,何伶俊說。
操家順 河海大學環境學院 污水資源化與低碳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
江蘇省太湖辦規劃處調研員朱玫強調,黑臭水體投入大,地方政府的資金來源問題也需要認真研究。“由于缺乏市場化鼓勵機制、商業模式不清晰,政府籌措資金的渠道相對較窄”,操家順補充道。
2015年,黑臭水體納入《水十條》治理任務,也是以民眾直接感官作為評價指標,本輪督察中,人民的滿意度也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公眾參與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傅濤表示,黑臭水體治理是體現本屆領導者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的重要體現,一切從人民出發。黑臭水體治理的民標高于技術標準,即便黑臭水體整治完成,也仍然可能是劣五類水體,達不到公眾的期望值,但是民眾不滿意不行,這是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因此,從管理層而言,需要隨著新時代、新特征去轉變工作方法,需要找到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和人民滿意度之間的平衡。”
沙龍發言嘉賓
除了管理方面的問題外,眾所周知,“黑了治,治了黑,反復治理,治理反復”,水體黑臭之疾非常頑固。
“目前技術路線上存在‘兩個誤區,四個缺乏’,即陷入“重治理、輕保持;重應急、輕長效”的誤區,缺乏對“實用性技術”的長期、系統、可續的工程驗證,缺乏對現有技術實用性的客觀認識,同時,缺乏設計規范和技術集成的思路和科學方法。”操家順認為。
2015年,為配合目標任務落地,《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印發,給出了黑臭水體治理的“二十字”技術路線,即“控源截污、內源治理、補水活水、生態修復、長效管理。”何伶俊表示,從技術層面來講,目前黑臭水體治理的各個環節可能都存在短板,不少黑箱等待打開。“以此次督察為例,一些地方的控源截污工作因為無法弄清管網問題,直接采取‘一刀切’,全部截斷。”
河海大學河長制研究與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鞠茂森補充道,黑臭水體治理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終目標是要達到生態河湖的目標,變成生態的河流。但是現在很多方法都沒有按照生態的方法去考慮,表面上是生態,其實沒有進行頂層設計。
從管理到實踐,在越來越迫近的、剛性的治理目標下,一系列問題橫亙在前、亟待突破,未來,黑臭水體治理將路向何方?
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大家普遍認識到,黑臭水體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采用過去以點、線、面式的治理模式已經無法全面地、長效地解決黑臭問題。傅濤提到,在生態文明體系中,人類勞動更大的價值在于鏈接自然界中循環的價值增量。這個價值增量能夠被人類勞動所鏈接,從而附加到社會的產品與服務中,實現價值增長。“這是新的規律。”(詳情請關注將于近期出版的傅濤著作《兩山經濟》)。
在此理論基礎上,E20研究院提出,未來的黑臭水體治理可能的方向是系統化、生態化和智慧化,即通過人類勞動的鏈接將黑臭水體轉化為生態產品,從而實現價值增量。“系統化是頂層設計,生態化是關鍵手段,智慧化關乎長遠。”
如何實現“三化”?王立章表示,**先,黑臭水體治理需要依靠人民,“踏踏實實努力去做,你的努力讓人民感知,水能覆舟更能載舟。”二則,他提出了“治病與治命”的獨到見解。“治污類似治病,治病是確定性的,污染排放和管網問題都是確定性的問題,可以用系統方法快準狠地來解決;但是流域是生命共同體,存在不確定性,恢復健康和體力是關鍵,融入生態,智慧成長才是永恒。”
沙龍現場,對于這一方向性論斷,與會嘉賓均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時,針對“三化”,大家也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建議。
與傅濤、王立章等不謀而合的是,德國生態工程協會主席Mr. Gunther Geller也從中國哲學的高度,結合4D方法論、U理論等對生態工程的原則和管理作了闡述。Mr. Gunther Geller表示,“生態工程需要有非常好的頂層設計和系統的組織架構,并設立統籌推進部門,從設計、施工到運營,將所有利益相關方的需求考慮進來。如果我們這樣去做,就能實現我們的中國夢,美麗中國的夢想。”
德國生態工程協會主席、德華生態**席技術顧問Mr. Gunther Geller
何伶俊則從地方政府角度談到,“黑臭水體治理確實到了系統化、生態化、智慧化的階段,而系統工程一定要系統地去做,頂層設計非常重要。”她提出,系統性頂層設計應該從工作機制層面、責任層級層面、實施方案層面幾個維度構建頂層設計體系。具體實施層面則需要處理好水岸關系、雨污關系、點面關系、水固關系、政社關系、治管關系等六大關系。據了解,目前,江蘇省在頂層設計方面已經走在前列,是全國撥付專項資金要求以地級市為小尺度研究黑臭水體治理頂層設計的省份。